1. 
      

    2.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

      我國全面實現不動產統一登記,意味著什么?

      2023年04月26日 07:25   來源:中國經濟網微信公眾號   

        自然資源部部長王廣華4月25日在全國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確權登記工作會議上宣布,我國全面實現不動產統一登記。

        這意味著經過十年努力,從分散到統一,從城市房屋到農村宅基地,從不動產到自然資源,覆蓋所有國土空間,涵蓋所有不動產物權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全面建立。

        我國以民法典為統領,以《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》為核心,以實施細則、操作規范、地方性法規等為配套支撐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體系基本成型。

        2013年3月,黨中央、國務院決定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機構,提出將分散在多個部門的不動產登記職責整合,實現登記機構、登記簿冊、登記依據和信息平臺“四統一”改革任務。

        全國累計頒發不動產權證書近8億本

        據了解,今年是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實施十周年。十年來,全國累計頒發不動產權證書7.9億多本,全面建立和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。

        土地、房屋等不動產是企業和群眾最普遍、價值最高的財產,通過不動產統一登記,可以明晰產權,避免企業和群眾權益受損。

        自然資源部表示,目前全國有約3000個大廳、40000個窗口,每天為40萬群眾和企業提供各類登記服務,累計頒發不動產權證書7.9億多本、不動產登記證明3.6億多份。此外,2000多個市縣同步頒發電子證書證明3.3億多本。

        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局局長田文彪表示,(各地)不動產登記服務能力和水平穩步提升,實現從“多地、多門、多次”辦理到“一窗、一網、一次”,甚至“不見面”辦成,最大限度地減環節、減材料、減時間、降成本,一般登記和抵押登記實現5個工作日內辦結。

        田文彪介紹,十年來,我國以《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》為核心,以實施細則、操作規范、地方性法規等為配套支撐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體系基本成型!恫粍赢a登記法》已經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,國家、省、市、縣四級聯通的不動產登記信息平臺平穩運行,不動產登記數據庫覆蓋全國、實時更新,包含15億多條不動產登記信息。

        田文彪表示,下一步要持續提升不動產登記法治化、規范化水平,維護好各類產權主體的合法權益,更加有力地保護產權。加強登記信息共享、分析和應用,發揮數據效用,更加充分體現登記數據價值。

        據了解,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還積極推動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的不動產“登記難”問題,共解決了1100多萬套房屋辦證問題,惠及2600多萬群眾。

        新聞多一點:

        不動產統一登記有什么影響?

        不動產統一登記都登記什么?

        根據《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》,登記的適用對象方面,包括:集體土地所有權;房屋等建筑物、構筑物所有權;森林、林木所有權;耕地、林地、草地等土地承包經營權;建設用地使用權;宅基地使用權;海域使用權;地役權;抵押權;法律規定需要登記的其他不動產權利。

        不動產統一登記的功能有哪些?

        可適度挖掘不動產登記的衍生價值,如利用不動產登記制度與反腐敗形成“組合拳”。國家、省、市、縣四級登記信息實時共享。為全國統一的不動產交易市場的形成,構建明晰的產權基礎。

        不動產登記和百姓有什么關系?

        不動產登記工作完成后,市民不需多處跑,在指定辦公地點就能一步查詢,避免產權交叉或沖突。

        不動產統一登記是一系列重大改革的基礎,比如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,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,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“農地入市”等。

        不動產統一登記有助于反腐?

        很多人希望不動產登記能夠遏制官員腐敗。專家表示,雖然不動產統一登記的初衷不是以反腐為目標,但是如果司法機關、紀檢監察機關等依法查詢的話,確實可以迅速查詢到以人為單位的名下所有不動產,這會對貪腐官員起到震懾作用。

        不動產統一登記為房產稅鋪路?

        中原地一研究部總監張大偉曾對新華網表示,如果不動產登記系統能夠建立,房產稅的推進將會明顯加速。因為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,有助于推動全國房產的住房信息聯網,為房產稅的全面征收提供條件。如果不動產能夠統一登記,那么房產稅的推進將消除主要技術障礙。

      (責任編輯:馬常艷)

      我國全面實現不動產統一登記,意味著什么?

      2023-04-26 07:25 來源:中國經濟網微信公眾號
      查看余下全文
      毛片无码在线
      1.